在发动机的精密世界里,活塞环作为核心零部件,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排放质量和可靠性。长期以来,活塞环检测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精度难以保证。
活塞环作为发动机的重要零件之一,在发动机中起着支承、密封、传热和导向的作用。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排放质量和可靠性。 漏光度与闭口间隙是活塞环的两个重要的密闭性参数,对发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尾气排放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误检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需求。随着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活塞环自动检测与分选机应运而生,正在彻底改变活塞环的质量控制方式。
1. 活塞环检测的重要性与挑战
活塞环是发动机中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零部件之一,直接与高温气体接触,瞬时温度可达2500K以上,承受着交变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活塞环与气缸壁的密合程度直接关系着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而我国通常以检测活塞环与标准环规间的漏光度来间接反映气密性。
活塞环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的零件,要求出厂前对其漏光度和闭口间隙尺寸逐件检验。 这种全检要求对检测效率提出了极高挑战。传统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受暗室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发生误检,检测质量和检测精度一般较难控制。
2. 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的技术原理
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以及多线程编程技术,配合PLC和PCI数据采集卡以及工控机,实现了汽车活塞环漏光度与闭口间隙的双参数并行检测。
2.1 漏光度检测系统
漏光度检测采用面阵CCD拍摄单幅图像,然后整圆周数据拼接的方法。 针对绕线问题,采用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检测的方案,并设计不同方向的检测算法。检测系统需要可靠地探测到活塞环与环规壁间微小缝隙中透过的弱光信号,这是技术难点之一。
照明系统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图像采集质量和后续处理的准确性。系统通常需要配备专门设计的照明装置,确保能够清晰捕捉到漏光情况。
2.2 闭口间隙检测系统
闭口间隙检测系统通过对图像处理算法的优化改进,使算法不受闭口间隙成像方位的影响。结合漏光度参数,系统能够制定参数综合评定标准,对活塞环进行全面评估。
检测系统采用直线拟合计算距离的方法精确测量闭口间隙尺寸。 通过高性能CCD相机捕捉闭口间隙图像,经过图像预处理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或最小距离法进行直线拟合,从而计算出间隙大小。
2.3 多线程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多线程的上位机检测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多线程编程在本系统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整机连续检测过程程序设计,以及双相机采集模块与PCI控制模块的软件实现。 这种设计保证了检测过程的高效性和实时性。
3. 系统架构与工作机制
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通常由机械传动机构、测量机构和测控仪三部分组成。 机械传动机构负责将被测环自动送到检测位置,测量机构完成被测环的自动校正和检测,测控仪则根据检测数据发出各种信号,控制整机动作,分选出合格产品。
3.1 机械结构设计
分选机的机械结构设计包括电动机、减速器、偏心轮、凸轮和推料板等组件。 这些组件协同工作,实现活塞环的自动上料、定位、检测和下料功能。创新的反向棘爪三通道分选机构能够实现活塞环合格品、可修复品、废品的自动分选。
活塞定位系统是机械设计中的关键难点之一。由于活塞横截面并非正圆形,且在活塞上存在连接活塞杆的销孔,导致活塞在受热时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形量不相同,这使得精确定位变得复杂。
3.2 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采用PLC和PCI数据采集卡的组合,分别对系统的不同部分进行控制。这种架构结合了PLC的稳定性和PCI数据采集卡的高效性,能够满足实时检测的需求。
通信系统设计选择CSerialPort类串口编程工具,制定通信协议实现整机联调。系统还需要消除分选机工作外部环境的噪声干扰,保证检测精度。
3.3 人机交互界面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需要考虑工业现场的特点和工人的操作习惯,设计友好简单的控制界面。 良好的界面设计可以使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便于用户操作, 提高设备的易用性和接受度。
4. 技术优势与创新点
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相比传统人工检测具有显著优势:
以下是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与传统人工检测的比较表:
检测方式 | 检测效率 | 检测精度 | 劳动强度 | 一致性 | 适应性 |
---|
自动检测分选机 | 高达24片/分 | 高(重复性好) | 低 | 好 | 强(通过调整程序适应不同规格) |
传统人工检测 | 低 | 较低(受人为因素影响) | 高 | 较差 | 弱 |
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 多技术融合:集光学、光电变换+视觉检测技术、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活塞环密封性参数全自动分选。
- 创新定位装置:具有上端面水平定位装置的环规和上表面定位装置的光电测量系统,使每片活塞环在检测时可以于同侧自动装入、退出标准环规。
- 智能分选机构:创新性设计了反向棘爪三通道分选机构,实现了活塞环合格品、可修复品、废品的自动分选。
- 人工智能加持:最新的系统还引入了质量大模型,能够深度解析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精准分类和缺陷定位,快速追溯缺陷根因。
5. 工业应用案例与效果
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技术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南车集团为例,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经过近三年的工业现场实际运行,检测活塞环超过50万片,性能稳定、可靠。
福建东亚机械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期深耕发动机活塞环制造,产品出口全球。 该公司联合浪潮智能生产,部署了活塞环视觉质检软硬一体化设备,实现了“缺陷检测—根因分析—质量改进”的智能化闭环管理,质量改进效率提升50%,综合质量成本下降10%。
该系统在生产线关键质检节点部署2台2500万像素工业相机和12台500万像素面阵相机,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高分辨率图像采集网络。 工业相机以毫秒级速度,实时捕捉划痕、裂纹和尺寸偏差等细微缺陷,取代人工目检,实现全面覆盖与精准检测。
6.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技术挑战:
6.1 当前技术挑战
- 检测重复性:保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 多规格适配:需要能够方便地调整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活塞环检测。
- 微弱信号检测:可靠地探测到活塞环与环规壁间微小缝隙中透过的弱光信号仍然是一个技术难点。
- 数据处理速度:需要实现快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能力,以满足实时检测的需求。
6.2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
-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展基于DSP的活塞环漏光度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以低成本解决相机旋转绕线问题,提升漏光度检测效率。
-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利用质量大模型技术,深度解析图像数据,实现缺陷根因分析和质量改进建议生成。
- 工业互联网集成:将检测设备融入工业互联网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监控。
- 柔性检测能力:发展更加灵活的检测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不同规格和类型的活塞环检测需求。
7. 结语
活塞环自动检测与分选技术代表了现代制造业中质量控制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应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活塞环检测已经实现了从人工操作到自动化检测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机将会更加智能化、柔性化和网络化,为活塞环制造业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能够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活塞环自动检测分选技术将更加智能化,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