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气治理的战场上,一座座高耸的脱硫塔正悄然完成智能化蜕变,成为“双碳”目标下最沉默的减排功臣。
烟气从塔底涌入,向上奔涌,与喷淋而下的碱性浆液猛烈撞击。在剧烈的旋转和混合中,二氧化硫被捕捉转化,洁净的气体最终从塔顶排出——这便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环保卫士:脱硫塔。
作为处理工业废气的核心设备,脱硫塔在燃煤电厂、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等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它的技术演进不仅是一部工业设备发展史,更是一部人类对抗空气污染的奋斗史。
01 材料与结构演变
早期的脱硫塔以花岗岩砌筑而成,利用水膜脱硫除尘原理工作,被称为花岗岩水膜脱硫除尘器或麻石水膜脱硫除尘器。这种结构维护方便,通过配置不同除尘剂,能同时实现除尘和脱硫脱氮的双重效果。
然而,花岗岩的笨重和加工难度催生了更先进的材料。随着玻璃钢技术兴起,其成本低、加工易、耐腐蚀、重量轻的优势迅速取代了传统石材。如今,玻璃钢已成为脱硫塔的主流材料,代表了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同时,316L不锈钢以其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三大优势成为另一重要趋势。在强酸、高温和高磨损的严苛环境中,不锈钢塔体能保持更长寿命和更高可靠性。
结构创新同样突飞猛进。最初的简单塔体已发展出多种类型:
- 文丘里型:利用喉管加速气流,增强气液混合
- 旋流板型:通过旋转气流产生离心力,强化污染物分离
- 气动乳化型:形成气液乳化层,大幅增加接触面积
这些结构各异的脱硫塔满足了不同行业和工况的需求。旋流板塔因其特殊设计脱颖而出——塔板叶片间隙大,不易堵塞;烟气切向进入具有自清洗作用;压降低,能耗仅为传统塔型的一半。
02 技术原理与性能要求
脱硫塔的核心任务是对含硫烟气进行化学吸收。在湿法脱硫过程中,含有SO₂的烟气与碱性浆液(通常为石灰石或石灰浆)在塔内逆流接触,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石灰石法脱硫中,SO₂首先与浆液中的Ca(OH)₂或CaCO₃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再通过氧化反应最终转化为石膏。这一过程不仅能去除SO₂,还可同步脱除烟气中的HCl、HF等酸性气体。
为满足严格的环保要求,现代脱硫塔必须达到七大关键性能指标:
- 气液接触面积充足且接触时间充分
- 气液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
- 操作稳定且具备弹性调节能力
- 气流压降小,能耗低
- 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 抗结垢堵塞,耐磨损腐蚀
- 无二次污染
在众多塔型中,喷淋塔因结构简单、工艺成熟可靠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脱硫设备,尤其适用于大型电厂和中小型低硫烟气治理。而对于高硫烟气处理,如钢铁冶炼行业,则需采用多层喷淋塔或气动乳化塔等强化脱硫技术。
03 技术前沿突破
2025年7月,攀钢集团宣布破解了高硫矿烧结污染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其研发的“高硫钒钛磁铁矿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技术”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被认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以旋汇耦合湍流塔为核心,结合脱硫塔喷淋系统优化和高效除尘除雾器,并创新开发了双加热SCR脱硝技术,利用高温烧结烟气余热和焦炉煤气直接加热。这一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攀钢5台烧结机,减排降碳效果显著。
在化工行业,一种颠覆性的“超级活性炭脱硫制酸技术”正在革新尾气治理模式。该技术由襄阳先天下环保与四川大学联合研发,通过吸附-催化-转化三步工艺,将SO₂转化为稀硫酸回收利用。
其核心在于特殊改性的超级活性炭,具备高吸附性能、高强度耐久性、高化学稳定性和高再生性能。这种材料一次性装入可连续使用3-5年,脱硫效率高达98%,同时产出有价值的稀硫酸产品,实现了污染治理与资源再生的双赢。
04 智能化控制浪潮
2025年7月,电科院南环院研发的“基于运行数据相关性的吸收塔浆液密度软测量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突破性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多维度运行参数,动态修正模型输出,精准预测石膏浆液密度。
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密度计受气泡、结垢干扰的缺陷,使运行人员能优化石灰石投加量和循环泵启停策略,显著降低电耗,提升脱硫效率。这种软测量方法减少了人工取样需求,大幅提高了脱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稳定性。
与此同时,湖南九九智能环保推出的脱硫脱硝AI智能控制平台,将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工业机理深度融合。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烟气参数,动态调整脱硫剂量和喷氨量,形成“监测-预测-优化-控制”闭环,实现污染物精准管控。
在某焦化企业应用中,该AI平台使关键工艺变量波动减少30%以上,氨逃逸率降低50%-70%,脱硫剂和液氨消耗减少5%-30%,年节约成本约560万元。这种智能控制系统已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工具,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氨逃逸、能耗高等痛点。
05 未来挑战与前景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脱硫塔仍面临严峻挑战。大型脱硫塔多为50米以上的高耸结构,承受着压力、温度、重力载荷以及风力和地震等动力载荷。这些随时间变化的动力载荷易引起共振现象,导致振动事故。
腐蚀问题同样棘手。湿法脱硫环境中,强腐蚀性介质、高温烟气和高固体含量浆液共同作用,对塔体材料构成严峻考验。吸收塔内壁防腐材料需同时满足抗强酸腐蚀、耐温差变化、高耐磨性、良好抗弯性能和强粘结力等要求。
循环泵的磨损腐蚀问题尤为突出。作为脱硫系统中流量最大、工况最苛刻的设备,循环泵输送的浆液含有大量固体颗粒(Al₂O₃、SiO₂等磨蚀性物质)和高浓度Cl⁻(可达80,000mg/L),在低pH值条件下产生强烈腐蚀。
浆液中3%-5%的气体含量还会引起气蚀,导致泵流量、扬程和效率下降,甚至造成设备损坏。
未来脱硫塔技术将向三个维度演进:一是材料创新,开发更耐腐蚀、更轻量化的复合材料;二是系统智能化,通过AI算法实现预测性控制和资源优化;三是工艺零排放化,如脱硫废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回收技术。
钢铁厂高耸的塔群中,脱硫塔正悄然完成数字化转型。在攀钢集团的烧结车间,旋汇耦合湍流塔内气流高速旋转,将高硫烟气转化为洁净气体;传感器实时将数据传至中央控制室,AI模型动态调整脱硫剂投加量。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浮化工厂,超级活性炭正吸附着最后一批硫化物——这些曾经的有害气体,即将转化为稀硫酸产品进入资源循环。
脱硫塔从笨重的花岗岩结构,到智能化的高效反应器,其进化历程折射出工业环保理念的根本转变:污染治理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资源价值重塑的过程。当“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这些沉默的塔群正成为工业绿色跃迁的关键支点。